为什么你要学学怎么读书?
一月读书群读How to Read a Book,去年我读过这本书,重新读起来又有很多新的感悟。这段时间读了几本中文的有关如何读书的作品,只推荐郝明义的《越读者》,其它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1. 速读和文盲
How to Read a Book于1940年出版,1972年Mortimer J. Adler和Charles Van Doren进行了修订。除了加入了一些新的角度和方法外,这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speed reading的兴起,这种阅读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阅读的速度要因书而异: When we read too fast or too slowly, we understand nothing. How to Read a Book中强调的是variable-speed-reading。这和培根在《论读书》中谈到的相呼应: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有个叫战隼的人他曾经做过每天读一本书,并且每本书都写一个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他自己也说这种做法只适用于一些畅销书。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是市面上的大多数的nonfictioan都可以在2个小时内读完,并且吸收。对于经典的作品,好作品读一遍是不够的,这也提醒我们阅读的方式要根据书的类型和自己的阅读目的来调整。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在教育这方面花了很多钱,主要起作用的是初级阅读,解决文盲的问题,而对高一些层次的阅读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梭罗在Walden中说文盲有两种,一是目不识丁,二是只读儿童读物和智力低弱的读物。
I confess I do not make any very broad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lliterateness of my townsman who cannot read at all and the illiterateness of him who has learned to read only what is for children and feeble intellects.
这一点在当时的美国是这样,在当今社会还是如此,近年来社会上开始有“读书无用”的观点,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会读书,忽视了读书的“未得收益”。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大环境,随着网络的出发,信息越来越多。这对已经掌握了如何筛选知识、有了在信息浪潮中深潜能力的人是极大的财富,但是对还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来说可能是个大坑,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说的“不思考却又有见解的人。”
针对这一点,Clay Johnson在The Information Diet中提醒我们: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要主动可以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郝明义也在《越读者》中说在网络时代我们要注意第三类文盲的存在, 他说“千万不要以为会识字、上网,读过大学就没事了。如果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与进化的程度越高,阅读条件与环境越来越丰厚,我们对文盲的定义应该不断更新,标准也应该不断提高。”
2. 文字的力量
既然是本谈读书的书,先定义一下是写给谁的:It is for those whose main purpose in reading books is to gain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获取信息,提升理解力的方式断然不止文字一种。
人类有纸张,是大约两千的事;有印刷术,中国大约一千三百年,西方大约五百年的事。而中文世界里,习惯以目前我们常见的书籍形式来阅读,则不过一百多年的事情。
总之,在人类演化的四百万年历史中,从五千年前学会阅读文字、一千年前懂的使用书籍之后,虽然给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发展,都带来远非其前所拟的推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字与书籍的重要性再大,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这定夺五、六千年的一个过程,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郝明义《越读者》第89页)
他在“少阅读一点的理由”中说:人生本来就不是只有阅读。他用惠能大师不识字,通过听人家读《金刚经》而开悟的例子举例说明少读书甚至不读书也能有极大的智慧。书中说收音机电视一类的也能获取信息,但是这是远远不够:...for intelligent and curious people that was never enough. They knew that they had to read too, and they did read.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强调了文字的力量,他说:
No wonder that Alexander carried the Iliad with him on his expeditions in a precious casket. A written word is the choicest of relics. It is something at once more intimate with us and more universal than any other work of art.
科技产品的出现帮助我们节省了时间,更方便地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力的提升的帮助是有限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怀疑和独立思考来在阅读中找自己、看世界,不被大V和媒体牵着鼻子走。
“To be informed is to know simply that something the case. To be enlightened is to know, in addition, what it is all about: why it is the case, what its connections are with other facts, in what respects it is the same, in what respects it is different, and so forth.” 了解信息是思考的源泉,光了解信息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信息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无论是听收音看电视读杂志还是读书,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去思考,否则不过是避过了一个坑又掉进了另一个大坑。这里说的读书也不是随随便便一本书,而是好书,在从读不懂到读懂的过程锻炼我们的理解力。这个过程很辛苦,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外还要有方法(也就是这本书要介绍的内容)。若是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那就不用了解什么方法了,开心就好。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种活动,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只是主动的程度不同。作者用棒球中catcher来说明阅读和写作一样主动的,阅读需要作家和读者两者的积极配合:
3. 一点感想
第一章的最后一部分提到学习的两种方式:learning by instruction(也叫aided discovery)和learning by discovery。前者指的是有人教你学,先是师傅领进门,然后修行在个人;后者指的是不用人教,通过自己的研究调查、观察和反思去探索。作者提醒我们走出了校园后,我们要学会如何让书教我们,只有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我们才能做终身学习者。
上个月我做了美音学习群,开始读一些语音学习有关的书。最大的一个感悟是: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高价去听别人的课,去百度知乎提问,但是不愿意花几十块钱买写专业的书来读呢?你一直没弄明白语调、连读、弱读的规律,为什么不去买一些相关的书来学习一下呢?
“拆书帮”的作品之一《这样读书就够了》在开始讲了个例子:许多做生意的大老板愿意花几十万去听人讲课。而这些课程所讲的内容只是来自于某本几十块钱的书而已,讲师们只是知识的二手贩子。别看不起知识的二手贩子,能倒卖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需要功力的。
如果我们养成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的话,一本30块钱的大师之作我们就能获得和一场几万块培训同等的价值,何乐而不为?“拆书帮”就是提供这样一个方法,“帮助成人学习者把图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尝到了知识带来的甜头后才能真正的热爱阅读,享受阅读,逐渐有更高的需求更大的提升。
How to Read a Book也是同样的思路,拆书帮的拆书方法是对这本书中精髓的提取和改造。经典作品不容易读,但是耐下心来,自有清泉。